16日,2015年南京青少年体质健康国际会议在南师大召开,“中美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研究中心”揭牌。会议中有调查显示,小学生大课间活动太温柔,虽然项目很多,但趣味性不够,达不到运动强度。另有与会专家表示,与美国相比,中国孩子对运动信心不足。中国中小学现有的评价方式忽视了体育的重要性,体育还远没有上升为未来的生活方式。
梁启超说:少年强,则中国强。被誉为“中国奥运之父”的王正廷说过另一句话:体育兴,则国必兴。少年之强,不仅在于智力,也在于强健的体魄与意志。遗憾的是,近30年来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,校园体育已成为中国教育最大的软肋。青少年身体素质持续下滑,军训晕倒、长跑猝死等新闻不时见诸报端。虽然阳光体育已推行数年,但由于羸弱已久,轻视体育的心态很难在根本上扭转。
现在的中小学校园体育有多温柔?可以用“三无七不”来描述,既无强度、无对抗、无冲撞;不出汗、不脏衣、不喘气、不摔跤、不擦皮、不受伤、不长跑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画面是,学生在大课间做着某种特色群体操,动作整齐划一,气势非凡。但大场面掩盖下,是孩子们被“圈养”的现实,有些学校甚至拆除了单杠、双杠等“危险”器械;还有些学校挖空心思创意出古诗操、吹葫芦丝、做瑜伽等大课间活动。仅就体育而言,这些项目能起到什么锻炼效果呢?
体育精神中包含拼搏、对抗等要素,鼓励人们挑战自我,这种理念放在中小学生身上,就是要允许他们适当“撒点野”。可现在的学校,不仅没有撒野的空间,更在思想上束缚了学生撒野的可能。这种局面的造成,一方面是校方在安全方面的考虑,另一方面也是源于重视不够,投入不足。
事实上,体育运动的激烈与危险并不能画等号,校园体育与校园安全也并非对立的两端。
校园体育运动中,安全事故的发生可以归结为两大主因,
一是场地师资不足,学生太过拥挤又缺少老师看护;
二是缺乏科学的锻炼方法,没能教给学生必备知识和躲避危险的能力。
如果对校园体育足够重视,将其提升到与语文、数学等学业的同等高度,这两大原因应能够逐渐化解。
在学校层面,下决心加大基础设施投入,提高体育教师的待遇和地位,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校园体育;同时加强相关的研究和探索,多设计符合青少年身体水平和兴趣的运动、比赛项目,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。
对于教育主管金宝搏,则应进一步建立科学评价机制,在保“量”的基础上更注重“质”,使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更加完善,学校的考评管理更加到位。
只有让校园体育“硬”起来,不再那么温柔,青少年体质下滑的趋势才能止跌回升。
3年前,全国政协委员廖晓淇就曾在全国两会上呼吁,应从未来国际竞争和民族复兴的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,促进青少年身体健康和全面发展。补上这块“最短的短板”,会助力中国梦更快更好实现,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为之努力。
(来源:《南京日报》)